习近平主席在三十多年前曾经与一位厦门大学的普通学子进行过深入沟通,期间,他殷切叮嘱大学生们要“自找苦吃”,他并不是一个理论派,做知青时候他是那个带头在寒冬腊月赤足起粪坑的人,那时候,主席还是个少年,他已经将开始了自己坚持至今的道路。
主席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020年暑假,为了响应暑期三下乡活动,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时值七八月份,田里是玉米生长的时节,已经长到了一人多高,我和爷爷来到田边,夏风微凉,梧桐生荫,饶是午后的炎日,也无法打破这片凉爽。
我和爷爷蹲在地头,不同于城市的感觉,这里都是自然的气息,随处可见的蝉蜕,还有郁郁葱葱的玉米叶子。但是如果只是一个致力于“诗和远方”的行者,那么我们的心跳永远只能随着那悠扬的蝉鸣律动;我们的目光永远只会迷醉于诗里的田园;我们的文字也只能描写五感可触的存在。
但是,用心去观察,去看看这无边无际,镜头下可为壁纸的玉米田,消磨了多少人的青春,我分明记得,岁月深处他们都曾丰润的皮肤,我以为如此多年,他们与我在城里看到的人一般,只有眼角的纹路和发际的斑驳,但是事实上要“惨烈”的多,黝黑与皲裂,那是再逆天的护肤品也回天无力的创伤,那是“锄禾日当午”的痕迹。
那是为了“诗和远方”、浅尝辄止、对于农村的了解仅仅浮于不同于城市风格的美丽壁纸的人无法触及的“隐秘的角落”。
这些,要求我跟着爷爷,脱下我曾经跑过干净塑胶跑道的运动鞋,踏进田地里,感受冰凉的泥土,看着漆黑的泥水逐渐包裹住双脚,学习农村是如何浇水、如何布置水带,忍受一人高的玉米地里不知名小虫子的叮咬,叶子的“刮痧”,还有内心的惊奇。
我得承认,在这举步维艰的田地里,前面那个年近八旬的老人比我更敏捷、更熟稔,更似闲庭信步。那时候你才发现粗糙的手脚、干涩的皮肤有着怎样的来历和意义。站在外面,你永远只能看到一张张壁纸,走进去,你才能发现村里的人为何承受了岁月更多的力量。
如果体验基层,探访农村时候,一切都在你的掌握之内,就比如,你害怕脱掉鞋子踩到泥地里去拖水带所以你站在旁边,又或者你害怕蚊虫叮咬而选择不进入玉米林子里仅仅是站在外面,那么,你永远都只是一个旁观者,区别是靠的远和近罢了。但绝对不是实践者。
只有走进去,当你心里感受到了对于全新体验造成的未知影响带来的不安时候,你才算是“自讨苦吃”,你才不叫浅尝辄止,你才是一个实践者。
就像主席三十年前毫不犹豫跳下粪池,在寒冬清理结冰的粪池,手脚都被划伤,所以他知道旱厕的弊病,他知道旱厕的落后,他知道旱厕真正的模样,所以到了今日成为了共和国主席,四年来走基层三次提到农村“厕所革命”,旱厕变水厕,更卫生,更健康,更便捷。
我循着岁月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来,发现陶渊明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田园生活确实是诗和远方,但绝不是乡村生活,不然也不会“草盛豆苗稀”。
“玉米就像娇气的孩子,旱了涝了都不成,得好好照顾啊。”
既要照顾,安来“悠然”?既要“讨苦”,岂可旁观?
玉米地里的岁月,就是一部我永远读不完的书,封面是诗和远方,内容是苦与沧桑。
供稿人/李为;摄影/李为;审核/杨柳、张婷